黑得發亮的皮膚、瘦瘦高高的個頭,笑起來一口白牙尤為顯眼……近兩個月,在吳中區臨湖鎮現代漁業園區,一位黑人青年成了魚塘邊的常客,讓周邊的養殖戶覺得格外新鮮。
“非洲人來中國學養魚了!”在日常接觸中,養殖戶漸漸知曉,小伙名叫阿爾哈桑·阿卜杜拉,今年28歲的他來自尼日利亞,是南京農業大學的一名留學生,跟著導師來到太湖邊,參與一種新型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這既是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課題,更是他立志要帶回祖國的蘇州經驗。
魚塘邊的學子
帶著使命來求學
現代漁業園區依偎著太湖,根據導航定位在現代漁業園區內找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蘇州臨湖合作基地”,只見一處彩鋼板搭成的簡易房建在魚塘上。屋內,阿爾哈桑·阿卜杜拉和同學李曉偉正在抓緊時間趕論文。
“哈桑,時間到了,該去巡塘了。”臨近中午,李曉偉叫上哈桑,戴上遮陽帽,頂著烈日一起出門巡塘,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
他倆都是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的研究生,一起參與新型2/8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示范項目研究,6月4日進駐蘇州臨湖合作基地,目前已在魚塘上做伴近兩個月。這段時間,他們每天早上7點鐘喂魚,每兩個小時巡塘一次,晚上6點鐘再喂魚,其余時間趕論文。這套流程,已是兩個人的日常。
“哈桑”是學校老師和同學對阿爾哈桑·阿卜杜拉的昵稱。一起在基地上待久了,李曉偉對哈桑的情況很了解,“他原先在尼日利亞尼日爾州紐布薩淡水漁業研究所工作,去年,因為‘一帶一路’南京農業大學2024級漁業碩士項目獲得了免費來中國留學的機會,主攻水產養殖。”
說起來中國學習的初衷,哈桑十分堅定:“我肩負著國民的期望來中國學習,希望能學到新的養殖技術,帶回去推廣利用,為大家提供更多食物,并增加收入。”
哈桑告訴記者,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水產養殖生產國之一。但養殖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產量低、品質參差不齊,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養殖廢棄物排放造成的水質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帶著這樣的想法,當得知導師李紅霞博士正在研究的新型生態養殖模式要在蘇州臨湖合作基地開展科研項目并推廣示范時,哈桑立馬申請加入,并在導師的建議下,把這個項目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課題。
魚塘里的密碼
生態養殖闖新路
從6月初魚塘投苗開始,哈桑就住到了魚塘邊,將持續到9月下旬項目結束。眼下正值酷熱難耐的高溫天,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哈桑卻從不抱怨。“他工作很認真,常常凌晨就出去巡塘了。”在李曉偉看來,哈桑的投入,源自他渴望了解中國水產養殖的成功經驗。
哈桑駐守的這片魚塘位于吳中區水產技術推廣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三方攜手打造的“中國—FAO—荷蘭”一帶一路項目成果推廣示范基地,目前正在開展新型2/8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示范研究。
“吳中區擁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保護太湖水是重任。”談及該科研項目落地吳中區的緣由,吳中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顧雪林介紹,近年來,為保護太湖水,當地水產養殖業一直在不斷探索推廣新型生態養殖模式,既得保護好太湖的萬頃碧波,又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與傳統模式不同,這里的魚塘按2:8的比例用物理方式隔成大小兩個區域。小塘為養殖區,高密度投放羅非魚;大塘則是水質凈化區,放養花鰱、白鰱等雜食性魚類,專門負責尾水的日常凈化。兩塘之間設有聯通管道,通過水泵將養殖用水引入凈化區,經處理后再回流至養殖區循環使用。
“養殖用水與凈化尾水在兩塘間形成內循環,實現了養殖期間的零排放,即使在養殖結束需要排放時也可做到達標排放,從根本上解決養殖尾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李紅霞介紹,凈化過程中,水體富營養物質經微生物逐級分解,轉化為能夠促進池塘中天然餌料生長的養分,從而減少成品飼料的投喂量,讓魚類飲食更“健康”、更“清淡”。前期研究數據顯示,該模式能提高飼料利用率10%至15%,既降低養殖成本,又踐行綠色環保理念。
魚塘上方加裝的遮光布讓人好奇。李紅霞解釋,這是項目延伸出的“漁光一體”新型養殖模式,嘗試在魚塘上方架設光伏板,用光伏發電滿足塘內能耗需求,多余電能還可并網售賣,“未來實現水上有光伏、水下‘生態魚’的立體模式,一片塘能收獲兩份收益。”
“建設成本低、養殖成本低、環境友好,是我們這套系統的三大優勢。”李紅霞告訴記者,2/8池塘改造及運營費用不到工廠化養殖模式的1/10,加之“漁光一體”模式優化能源結構、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該模式在環境與經濟可持續性上更具競爭力。
魚塘外的回響
中國智慧出海
參與研究2/8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哈桑找到了破解祖國水產養殖業困境的辦法。
“我的國家位于西非大陸,夏季表層水溫高達42攝氏度,過高的水溫導致養殖魚類死亡率居高不下,疊加電力供應不足、水質污染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發展。”在哈桑看來,2/8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模式構建的“綠能—養殖—凈化—循環”生態閉環,結合“漁光一體”技術,既能調節水溫、補充電力,又能凈化水質,精準契合尼日利亞對綠色養殖的迫切需求。
李紅霞告訴記者,經過三年前期研究,該模式已日趨成熟,進入推廣示范階段,經持續優化后更適配非洲地區實際情況,為當地漁業轉型提供可落地的“綠色方案”。
駐扎在太湖邊一個多月,哈桑對自己的專業研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與周邊養殖戶的接觸中,哈桑發現,“生態與效益共生”的發展智慧早已在這里落地生根。顧雪林介紹,當地水產養殖以生態型蝦蟹養殖為核心,從水源保護到養殖循環,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
“蘇州臨湖合作基地的建立,正是要將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吳中方案’‘中國智慧’,通過‘一帶一路’的紐帶,送往更多像尼日利亞這樣的國家,讓當地產業與民生受益。”顧雪林說。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受益者,哈桑對此深有感觸,“中國的幫助讓我有機會學到兼顧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先進理念。我要把中國經驗帶回祖國,讓它生根、結果。”
事實上,哈桑并非首位來太湖邊學習中國生態“致富經”的外國學生。李紅霞告訴記者,近幾年,借助“一帶一路”平臺,烏干達、南蘇丹、坦桑尼亞等國的留學生先后來到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深造并學成歸國,有的投身創業,有的重返崗位,都在致力于推廣中國經驗,讓綠色發展理念在更多的地方綻放光彩。
(蘇報記者 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