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鹿邑范莊村,27歲的駐村書記董桂林端著小豬佩奇碗走家串戶的畫面,以239萬粉絲的圍觀熱度,掀起了關于基層治理的深刻討論。一句“添雙筷子,可中”的背后,不僅是干群關系的破冰,更折射出新時代年輕干部以創新思維扎根鄉土、以共情能力激活治理的生動實踐。從“蹭飯”到帶貨,從流量到留量,董桂林的案例啟示我們: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干部能否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將“共情力”轉化為“生產力”,讓治理智慧在煙火氣中生根發芽。
舌尖上的破冰:飯桌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中國鄉村的情感紐帶,往往系于一方飯桌。董桂林的“蹭飯”并非簡單的就餐行為,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情感破冰行動。他以雞蛋、牛奶為“飯票”,用物質交換實現情感增值,將干部與村民間的“玻璃門”化為“連心橋”。這種治理智慧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基層工作的有效性,不在于會議室的慷慨陳詞,而在于灶臺邊的傾聽與對話。當留守老人的照護難題在面條熱氣中自然流露,當農產品滯銷困境在碗筷碰撞聲中被捕捉,飯桌便成了最小的治理單元。董桂林的實踐表明,真正的基層治理,需從“坐等上門”轉向“主動登門”,以最樸素的方式讀懂民心。
流量賦能鄉村:數字時代的治理工具革新。董桂林的另一個突破,在于將短視頻平臺轉化為治理工具,完成從“蹭飯”到帶貨的“絲滑轉身”。他構建“飯桌-櫥窗-產業”三級模型,讓蒲公英茶、五香烤鴨蛋等土特產通過“吃播”場景重獲市場青睞。這一實踐直指鄉村振興的核心困境:稀缺的從不是資源,而是整合資源的巧思。當傳統農產品借力流量煥發新生,當村集體賬戶因透明運營贏得信任,董桂林示范了如何以21世代的互聯網思維嫁接農耕文明。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對“治理工具升級”的必然回應——在數字時代,干部需善用新技術,將“文山會海”轉化為“生活流”敘事,讓政策宣講與民生需求無縫對接。
青春力量下沉:重塑鄉土中國的價值認知。董桂林的走紅,本質上是代際碰撞的勝利。他以“小豬佩奇碗”解構刻板的干部形象,用“早晚被大娘喂肥”等鮮活梗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這種“生活流”敘事背后,是年輕干部對鄉土價值的重新發現。當城市青年在評論區刷屏“接地氣”,當返鄉創業者因他的視頻重拾信心,“農村大有可為”從口號變為現實。董桂林的雙重身份——政策執行者與“數字鄉賢”,恰恰揭示了新時代干部的角色轉型:既需傳承“老成持重”的務實作風,更需注入“銳意創新”的青春活力。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形成“代際智慧融合”的治理生態。
暮色中的范莊村,董桂林的小豬佩奇碗仍穿梭于巷陌之間,碗中盛的早已不是簡單的飯食,而是一份“以心換心”的治理答卷。從飯桌破冰到流量賦能,從青春力量到價值重塑,他的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基層治理的密碼,在于干部能否端好“盛滿民意的碗”,將共情轉化為行動,讓創新扎根泥土。當千萬個“董桂林”以步履丈量鄉土,以智慧持續點亮鄉村,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圖景必將更加壯美。(霍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