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一陣收割機轟鳴,位于東臺的弶港農場4萬畝水稻開鐮,這也拉開了全市秋收大幕;
向北100公里,在鹽城經開區步鳳鎮銀寶高新農業有限公司智慧農場,5000畝水稻谷殼變黃、籽粒漸硬,在10月25日左右開鐮;
向北220公里,位于濱海縣的濱淮農場,“稻鱉共生”種養模式下,首茬水稻也將于11月10日收割……
大豐區上海農場豐收場景。
耕耘沃土,方可繪就豐收畫卷。
一次次開鐮,一場場豐收,背后是江蘇鹽城扛起穩產保供責任的使命擔當,更是鹽城擦亮現代農業名片,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的有力見證。
底氣——
“大塊頭”變“優等生”
去年11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8部門聯合發文,正式公布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鹽城作為全省唯一的設區市成功入選,成為省內第三家整市創建單位。
先行先試,鹽城底氣何來?
鹽城位于江蘇沿海中部,有著得天獨厚的水域、耕地、濕地資源,是省內唯一基本農田超千萬畝的地級市,長三角地區面積最大、生態最好、體系最全的平原農業區。在對鹽城大同鋪遺址開展的植物考古綜合研究中,專家發現早在2700年前,這里已經形成先進的稻—旱混作農業模式。
如今,鹽城更是擔起了農業大市、產糧大市“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40億斤以上,以全國0.61%的耕地貢獻全國1%糧食、1%生豬、2%蔬菜、2%水產品、3%雞蛋。
射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工作人員正在把育苗產品打包裝箱。
作為全國“糧食版圖”上的“優等生”,鹽城糧食不光產量大、質量優,名氣更響。
“北有五常,南有射陽。”射陽大米以其香醇綿甜、筋道潤滑的口感獲得了廣大消費者青睞。早在2001年,射陽率先成立國內第一家縣級大米協會,引導全縣稻米種植統一管理經營。從田間到車間,再到舌尖,如今射陽大米已形成育種、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物流、農資服務、科研等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打造出年銷量百萬噸、總價值達357.21億元的“射陽大米”品牌。
智耕沃野,科技興農,樣樣離不開人才。
前“IT男”周琪回鹽城當農民已經4年,現在的他“開飛機”種地越來越熟練。“以前的無人機載重量小、效率低,施肥500畝要3天,現在只需要3個小時。”目前,他和同伴韋業兩個人負責銀寶集團位于步鳳鎮的5000畝智慧農場。
鹽都新民村依托草莓種植、種苗繁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富民增收。
2020年開始,鹽城實施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每年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4.5萬人以上。近三年全市引進農業科技人才106名,其中引進博士教授級農業類專家23名,組建農業科技創新團隊13個。
近年來,鹽城堅持把現代農業作為全市的三張名片之一重點打造,始終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發揮好“總量大、面積廣、資源多、品類全、基礎實、品牌優”的特色,著力建設東部沿海大糧倉、生態食品大超市、鄉村休閑大花園,成就現代農業大市豐富內涵。
破題——
率先按下的“紅手印”
40多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名莊稼漢按下紅手印,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5年前,江蘇鹽城亭湖區黃尖鎮黃尖居委會六組的農民也按下紅手印,尋求解決農村一戶多地而導致農地零碎化問題,推動農村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
革新破題,碎地生金。2019年9月,針對土地細碎化問題,亭湖試點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一地創新,全國共享。2023年,鹽城“小田變大田”改革經驗被中央一號文件吸收,目前全市“小田變大田”改革面積達165萬畝。
小田變大田,再變成高標準農田。近年來,鹽城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029萬畝,這些農田主要由種糧大戶耕作,為高標準實現“良種+良法+良機+良田”現代化生產方式提供根本保障。
東臺海升現代農業項目。
金秋時節,大地錦繡,稻穗彎腰,瓜果飄香。
錢山家的五十畝果園里卻站立的是一排排幼樹。今年春天,在村民們懷疑的目光中,錢山挖掉自家種了幾十年的蘋果樹,重新種上了小樹苗,這意味往后三年,他要損失幾十萬元。錢山是阜寧縣羊寨鎮單家港村黨總支書記,該村依托黃河故道沙土培植優勢,一直發展林果產業。
“我扒掉的是老品種,種下的是新技術,只有我帶頭扒,賺到錢,才能打消大家的疑慮。”錢山新栽的“瑞雪”蘋果,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育出的優質品種,已經在羊寨鎮青蘋果樂園試種,掛果并完成套袋。
錢山算過一筆賬,老果樹樹冠龐大,一畝地最多種50棵,每畝純利潤不超過2000元;新果樹矮化密植,一畝地可種110棵,三年后,每畝純利潤可達8000元。“新品種使用有機肥,減少農藥,輕簡化栽培,機械化養護,這些都是農業發展大趨勢。”錢山說。
建湖隆平種業創業創新基地。
一花綻放,滿園飄香。在村書記的示范帶頭下,村民們實實在在看到新品種的優勢,單家港村才能循序漸進,找到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致富之路。
經過多年培育,因地制宜發展東臺西瓜、響水西蘭花、大豐大蒜、射陽西葫蘆、亭湖羊角椒等特色優勢產品,實行差異化發展,以縣域為范圍,形成“1+N”產品結構,逐漸成為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蔬菜瓜果供給基地。
鹽城“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多點開花的背后,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探路——
農田披“綠”農業生“金”
前段時間,濱海的一則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里,一只活潑的甲魚一會兒在稻田里鉆來鉆去,一會兒游到隔壁的池塘伸出長長的脖子,一會兒還和“室友”打架。意趣盎然的畫面引得網友圍觀,紛紛贊嘆生態農業的巧妙之處。
糧食豐收。
“這是我們今年嘗試的‘一水共用 稻鱉共生’模式,傳統的‘稻鱉共生’是在稻田里養甲魚,一畝地最多承載幾十只,我們是用溝渠將養殖池塘和稻田連接,這既能平衡兩邊水位,實現水的循環流動,又能給甲魚來回活動提供通道。首次試驗的30畝水稻,我們投放了9000多只甲魚,目前甲魚存活率超過95%,平均3個月增長3兩多。”濱淮農場宣傳部主任吉祥介紹。
在這種模式下,稻田在生產糧食的同時,還發揮著濕地功能,為甲魚生長提供了充足活動空間,稻田中的蟲子也是甲魚的天然餌料,而甲魚糞便能為水稻生長提供有機肥。
眼下,水稻即將收割,甲魚也準備冬眠,但試驗不能停。“水稻收割后,我們打算嘗試栽種其他水生作物。”吉祥對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前景信心十足。
濱淮農場的生動實踐,為鹽城農業綠色發展探索了可看、可學的現實路徑。
阜寧大鶴生態循環農業自主研發智慧農業平臺,大力推廣線上銷售。
與綠色同行,才能與自然共贏。近年來,鹽城積極構建以綠色環境為前提、綠色生產為基礎、綠色產品為標志、綠色生活為追求的“四位一體”綠色農業體系,著力探索實踐農業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做實“減”,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行動。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 2023年全市化肥施用量較2020年削減3.1%,提前兩年完成省下達削減3%的目標任務;農藥施用量較2020年削減1.5%以上。
——做嚴“治”,持續攻關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在全國率先出臺地市級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網格化監管機制,加快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2023年全市完成池塘改造16.16萬畝,累計完成池塘改造40.87萬畝。
——做好“用”,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全省首家出臺地市級《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條例》,總體形成了秸稈“五化”利用格局,2023年全市稻麥規模種植點離田面積205.13萬畝,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61%。
農田披“綠”,農業生“金”。鋪就發展底色,繪就富民本色:202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54.4億元,全省第一,是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農業經濟總量唯一超千億的城市;全市2170個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7.3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