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然/文 劉暢/攝)12月9日下午,“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學術研討會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社科聯、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江蘇省歷史學會、江蘇省社科院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中心和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聯合主辦,來自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會議現場
江蘇省社科聯學會部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召開的目的是要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張連紅
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連紅指出,回顧2024年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狀況,不僅在著作、論文的數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學科參與、研究主題等方面呈現多元趨勢,通過學術研究以及紀念活動等各種形式的史實還原,可以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遺產變為當前弘揚和平精神、維護人道精神、反對戰爭暴力的共同信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孫宅巍
研討會共有8位專家學者先后發言交流。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宅巍認為,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發揮南京大屠殺相關紀念碑雕的社會功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應當進一步突出“屠殺與反抗同在,屈辱與光榮并存”的主題內涵,以此強化南京軍民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抗爭色彩,塑造南京作為一座英雄城市、光榮城市的尊嚴形象。同時,他建議在近期新發現的殷山磯、北家邊等集體屠殺和叢葬地點新建紀念碑,以慰逝者,以教后人。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認為,國家公祭日的建立是在國家層面以最莊嚴隆重的形式追憶死難者,這是中華民族集體意志的體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副秘書長、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嚴海建梳理了南京大屠殺作為侵華日軍戰爭暴行象征的形成過程,其國家記憶和人類記憶的屬性自始至終都內嵌其中。
△楊穎奇
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穎奇以《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及研究工作者責任》為題,指出研究工作者負有義不容辭的歷史和社會責任,并詳細介紹孫宅巍的《“數”說南京大屠殺》《南京保衛戰全記錄》兩本最新力作。
△蔣寶麟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蔣寶麟以《后大屠殺時代的金陵大學》為題,介紹金陵大學在淪陷區繼續辦學并救助難民的校史,為拓展大屠殺史研究提供個案。
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葉銘以《彎弓射日到江南》為題,講述新四軍在江南開展游擊戰的歷史。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徐天娜從本事呈現、倫理記憶、情感引導三個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政課中關于南京大屠殺史的敘事。
△會議現場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袁航以《<法國外交文件集>中關于日軍侵華資料的概述》為題,詳細介紹了《法國外交文件集》中關于日軍侵華的資料內容及史料價值。
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葉揚兵作會議總結,他指出,此次研討會從不同角度、多層面深化和推進南京大屠殺史的學術研究,營造了“勿忘國恥,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振興中華”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