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311.3萬條,這既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為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更多的“源頭活水”。
察民情,讓“十五五”規劃更貼民生溫度。民情是社會的“晴雨表”,反映著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與需求。從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到鄉村基礎設施完善,樁樁件件都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如在一些老舊城區,居民渴望解決停車難、環境差等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期盼改善醫療條件、提升教育質量……這些民生訴求不應被忽視,而應成為“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和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放下架子、邁開步子、俯下身子,走進田間地頭、社區街巷,通過實地調研、走訪交流等方式,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面對面交流,了解群眾的真實生活,用腳步丈量民生溫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十五五”規劃精準對接民生需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聽民聲,讓“十五五”規劃更具民意導向。人民群眾的聲音是多元而豐富的,每一種聲音都可能蘊含著對未來發展的獨到見解。在“十五五”規劃編制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中,網友們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環保等多個領域建言獻策。有人建議加大對農村快遞網點的政策扶持,促進鄉村物流發展;有人希望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優先解決電梯加裝、無障礙通道等問題,方便居民生活……這些來自民間的聲音,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熱情體現,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的寶貴財富。唯有廣開言路,利用好網絡平臺、聽證會、民意調查等多種渠道,廣泛收集民眾意見,讓民意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表達,才能真正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使“十五五”規劃成為順應民意的行動指南。
匯民智,讓“十五五”規劃更富科學智慧。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回顧以往,許多政策的出臺和完善都離不開群眾智慧的貢獻。從浙江“千萬工程”到各地的基層治理創新,無數實踐證明,群眾的智慧能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更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專家學者的專業分析、企業從業者的市場洞察、普通勞動者的實踐感悟,都能為規劃編制提供不同視角的參考。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建立健全意見反饋機制,通過搭建各類交流平臺,組織專家研討、開展企業調研等,將這些分散的智慧匯聚起來,經過科學論證、合理篩選,融入到規劃的各項條款中,讓“十五五”規劃更具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十五五”規劃編制是關乎國家未來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大事。只有堅持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將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緊密結合,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融入規劃之中,才能編制出順應時代發展、符合人民意愿的高質量發展規劃,凝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向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勇邁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書寫更加輝煌的發展篇章。(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