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丁恒情
在不同的時間刻度上,一個流動的中國正呈現出嶄新圖景——一小時,復興號風馳電掣350公里,速度領跑全球、創新動力澎湃;一天,平均約1.8億人次跨區域流動,出行熱情高漲、市場活力迸發;一年,鐵路投產新線3113公里、公路里程增加5.35萬公里,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道路通、百業興,交通素來被認為是“現代化的開路先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加快構建以鐵路為主干,以公路為基礎,水運、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動我國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6.2萬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549萬公里,高等級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76萬公里,頒證民航運輸機場達263個……放眼神州大地,“大通道”加快貫通,“大網絡”基本形成,“大樞紐”加快建設,我國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勾勒出“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生動圖景。當好“開路先鋒”,交通強國建設不斷加快,發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連通地域、牽手城鄉,打通了經濟“大動脈”,暢通了供需“微循環”,推動我國現代化跑出“加速度”。
堅持交通為民,當好公平普惠的開路先鋒。交通運輸是重要的民生領域,也是最公平普惠的民生產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交通運輸領域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期盼出行有更多選擇、有更大便利、有更優品質。為了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四好農村路”加快建設,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64萬公里;為了更好滿足城鄉百姓出行需求,全國超1/3的省份實現了市市通高鐵,公益慢火車、旅游扶貧專列、農民工務工專列“溫暖開行”;為了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渠道,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人民交通為人民,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日復一日地延伸拓展,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不斷增強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交通創新,當好自立自強的開路先鋒。強國之強,必有交通之強;交通之強,必仰靠于科技之強。得益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我國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敢于攻堅克難,深中通道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平陸運河、小洋山北集裝箱碼頭等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矢志自主創新,CR450動車組成功亮相,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式運營,C919大型客機常態化商業運營;提速智慧轉型,超過4000公里公路完成了智能化升級改造,電子航道圖發布里程9950公里,自動駕駛、智能航運、智慧物流等新技術新模式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我國交通事業鍛造了更強實力,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等“中國名片”更加亮麗。
堅持交通天下,當好互聯互通的開路先鋒。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我國堅持交通天下,已經成為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貨物貿易額最大的經濟體。海上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錢凱港等一批港口投入運營,海運連接度世界領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通達歐亞37個國家300余個城市,成為助推區域經貿發展的“鋼鐵駝隊”;“空中絲綢之路”通航境外83個國家213個城市……堅持開放聯動,加強互聯互通,全面推進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中國以實際行動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彰顯著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與信心。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一個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讓全球供應鏈真正成為“共贏鏈”,讓可持續交通發展成果不斷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大國動脈織密成網,萬里通途氣貫山河。從“日用而不覺”到“出行更美好”,我國交通運輸事業日新月異,有力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向世界展現出中國的強大活力和堅定自信。闊步新征程,錨定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加快推進交通運輸一體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級、綠色化轉型,定能以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