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舉行“錫心溝通·共話生命詩篇”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走進殯葬業(yè)務一線,近距離了解殯葬業(yè)務流程,感受專業(yè)化和人性化的殯儀服務。活動發(fā)布后,30個預約名額很快就被搶光,報名的不僅有高中生、大學生,還有社工、醫(yī)護人員等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人士。
7月26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全程參與了這場兩個多小時的活動,參與者跟著工作人員走進了守靈廳、告別廳、火化間、防腐整容工作室等地沉浸式感受,在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坦然談論死亡,互動真誠且溫暖——
△參觀現場
“這是我第一次參觀殯儀館”
90后姑娘小董是一位醫(yī)護工作者,她表示自己的工作會經常看到疾病和死亡,殯儀館一直是她好奇且想來參觀的地方。今年4月份,無錫殯儀館首次辦開放日活動,她就想報名但當時手速慢了沒搶到,這次終于搶到了名額。“這是我第一次參觀殯儀館,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這里并不陰森冰冷,工作人員很辛苦,服務很人性化、很溫暖”。
“多個火化爐同時工作時,這里溫度能在50攝氏度以上,火化工的衣服幾乎就沒有干的時候,而他們解渴的,就是一瓶冰鹽汽水……”當天下午,火化車間只有1個爐子在工作,但氣溫仍很高,工作人員帶著大家邊參觀邊介紹,“他們中有90后、00后,很多都是畢業(yè)于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北京民政職業(yè)大學的科班大學生。”
△活動現場
“車禍等導致的非正常死亡,遺體整容師會對逝者面部進行處理,讓他們看起來更親切熟悉。余廷是國家級防腐整容大師,曾被民政系統(tǒng)授予‘溫暖使者’稱號…………”在余廷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人員介紹,“余廷大師已于2023年6月去世,但其技能和精神通過大師工作室得以傳承。如今,這支防腐整容師團隊已逐漸成熟,平均年齡僅為35周歲。”
站在團隊合影前,一位參與活動的阿姨豎起了大拇指稱贊:“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年輕孩子非常優(yōu)秀,在不為人知的崗位上默默學習成長,非常不容易!”當天的參觀環(huán)節(jié),30位市民還先后走進了96444殯儀服務大廳、守靈廳等地,全面了解殯葬業(yè)務流程、綠色殯葬新理念和社會化殯儀服務。
△交流環(huán)節(jié)
為終將來臨的死亡提前做攻略
“為什么報名參加這次開放日活動?”交流環(huán)節(jié),作為活動主辦方,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拋出了這一問題。而大家的回答和互動,真誠且溫暖。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旅行,死亡就是旅行的終點。日常我們出去旅行都會做攻略,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我們?yōu)楹尾惶崆白鰝€攻略?”一位參與者表示,自己是一名社工,她不覺得殯儀館是冰冷的地方,每一位逝者的背后都承載著家庭和親人滿滿的愛,所以殯儀館應該是有愛且溫暖的地方,她還計劃以社會組織的名義在這里開一家生命咖啡店。
△介紹節(jié)地生態(tài)葬及相關政策
關于海葬、草坪葬等節(jié)地生態(tài)葬式,參與者也很好奇。一位參與者直言,自己是丁克一族,不準備生孩子,所以想提前了解并規(guī)劃好自己的身后事。另一位阿姨則表示,自己特別想了解海葬和草坪葬的政策和價格,她認為,現代人的觀念在變化,葬式的選擇也在傳遞著逝者的氣質,選擇海葬的人往往愛自由,草坪葬則更親近大自然。
關于有參與者提出的殯葬移風易俗等問題,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副主任周月華認為,移風易俗最重要的是人觀念的轉變。她用自己外婆的葬禮舉例,“我的外婆是一位有著佛教信仰的老太太,她的葬禮我們沒有選擇吹喇叭,而是播放了外婆生前喜歡的佛經音樂,既不會擾民,也用外婆喜歡的方式送了她最后一程”。
活動結束后,一位男士很激動,他向主辦方表示,這是近期自己參加的最真誠的交流會,“大家很坦然地談論死亡,很真誠地分享自己對死亡的認知,雖然每個人的觀點不相同,但能感受到大家的真摯與熱烈。傳統(tǒng)觀念里,中國人總是忌諱談死亡,但未知死,焉知生。今天在參與者身上,我感受到了向死而生的勃勃生命力。”
△活動海報
打破殯葬行業(yè)的“信息不對稱”
為什么要策劃舉辦開放日活動?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殯葬行業(yè)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此次活動就是為了向市民打開大門,讓大家走進來近距離感受專業(yè)化、人性化的殯葬服務的流程,獲得更全面、更清晰的政策信息,傳遞厚養(yǎng)禮葬、綠色生態(tài)的現代殯葬理念。
據悉,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今年已開展兩場開放日活動,均受到市民歡迎,預約名額一放出就被搶光。針對參與者和網友提出的“能否多辦類似活動”“下次想體驗感受下告別廳的新式殯儀服務”等諸多建議,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還會不定期舉辦類似活動,具體可關注“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官方微信號,歡迎大家多留言、多互動。
記者手記:當人們開始坦然討論死亡是社會的進步
作為民政條線記者,我比普通人有更多機會了解殯葬行業(yè)和殯葬從業(yè)者。每年清明,我都會到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采訪,這里的服務也在持續(xù)升級優(yōu)化,往人性化、個性化、普惠性方向發(fā)展。新推出的社會化殯儀服務,項目套餐一目了然,價格惠民,還在持續(xù)降費中,收到來自群眾的三面錦旗。
這里的殯葬從業(yè)者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他們有不少科班畢業(yè)的大學生,也青春洋溢、活力滿滿,他們向我介紹殯葬行業(yè)的辛苦和收獲治喪群眾認可的開心,也吐槽職業(yè)相親被嫌棄、被親人誤解的難過。“我們一直想跟大家交流,但不知道以何種方式?”在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的傳統(tǒng)觀念下,殯葬單位和殯葬從業(yè)者總是帶著顧慮,小心翼翼。
這次探索推出的開放日活動,效果超出預期得好!參觀環(huán)節(jié),每一位參與者都認真走完了全程,仔細聽工作人員講解,好奇處還會主動提問;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guī)е鴨栴}來交流,現場氣氛熱烈而真誠,一些關于死亡的分享和感悟,甚至讓我覺得很感動。我想:當人們主動走進殯儀館、坦然談論死亡,這是社會的進步。
無錫市殯葬服務中心(無錫市殯儀館)一位負責人曾跟我說,殯儀館不是冰冷陰森的地方,而是一處承載愛意的溫暖場所。同時,殯儀館也承載著生命教育的職能,未來的某一天,當生活不如意時,大家也許會像去公園一樣去逛殯儀館,在青山綠水間讓自己靜下來,感受死亡,更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與美好。向死而生,是面對死亡、面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