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甘肅東鄉族農戶對著手機鏡頭細數花椒的飽滿顆粒,當云南獨龍江鄉的學生通過屏幕與城市教師實時互動,當跨境電商包裹載著“中國智造”駛向全球——這些生動場景的背后,是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里的硬核數據支撐:截至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11.23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 79.7%。這組數字既是 “十四五” 互聯網建設的成績單,也藏著中國號巨輪在數字浪潮中穩健前行的密碼。
織密數字基脈,共沐數字紅利普惠之光。數字時代的公平,始于基礎設施的無差別覆蓋。5G 基站像繁星綴滿城鄉,光纖線路沿著山路鉆進苗寨,數據中心在戈壁灘建起 “算力糧倉”。這些看不見的 “數字基脈”,正在改寫 “偏遠” 的定義。在甘肅東鄉,曾經因山路崎嶇而滯銷的花椒,如今通過直播鏡頭成了 “網紅特產”。當地政府聯合物流企業修建“產業路”,搭建冷鏈物流體系,鄉村振興的“數字快車”駛入深山。在云南獨龍江鄉,教師再不用為教具不足發愁,在線課堂鏈接省城名校,為孩子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教育資源。從雪域高原到南海諸島,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高速網絡正像陽光空氣般成為標配。
激活創新引擎,“中國好物”錨定全球坐標。如果說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骨骼,那么創新業態便是流動的血液。如今的中國互聯網,正從 “技術跟隨者”化身“規則制定者”,在全球數字競技場寫下獨特注腳。人工智能客服能聽懂方言里的細微需求,自動駕駛測試車在城市道路上累計跑出百萬公里;直播間里,果農對著鏡頭分享剛摘的水果,彈幕瞬間涌來眾多訂單;跨境電商倉庫里,智能家電、兒童玩具正被打包發往東南亞 ——這些場景里藏著中國數字經濟的活力密碼。平臺經濟不只是“線上買賣”,更打通了田間地頭與消費終端的 “數字血管”;數字貿易也不止于貨物流通,更讓“中國標準”隨商品一起走向世界。曾經需要引進的核心算法,如今成了中國企業對外輸出的技術方案;曾經被貼上 “廉價代工” 標簽的商品,現在以“智能智造”的身份進駐全球商超。從直播間里的 “中國好物”到跨境物流的“中國速度”,創新正在重塑世界對中國數字經濟的認知。
融入社會民生,數字溫度提升幸福刻度。數字技術的終極意義,永遠寫在民生的褶皺里。在江蘇無錫的社區食堂,老年人用手機刷臉就能打飯,“以前總怕記不住密碼,現在對著鏡頭笑一笑就行”;在廣東深圳的寫字樓,商場保安小張通過“一網通辦”完成社保轉移,“不用跑窗口,午休時間就搞定了”;在陜西西安的博物館,小學生們戴著 VR 眼鏡“觸摸”兵馬俑,課本里的文字瞬間有了體感。這些細微的改變,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生命周期的 “幸福網”:政務服務“一次登錄、全網通辦”,讓“跑斷腿”成為過去時;智慧社區的智能門禁與快遞柜,讓獨居老人的生活多了份安心;數字文旅把敦煌壁畫做成互動游戲,讓千年飛天 “動” 起來與年輕人對話。互聯網就像一位細心的管家,把復雜的流程簡化,把遙遠的距離縮短,讓科技的溫度穿透屏幕,抵達每個普通人的日常。
互聯網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力量。當基礎設施的觸角扎得更深,當融入民生的溫度升得更高,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故事,早已超越技術迭代的范疇,生動演繹公平、活力與幸福的新時代交響。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互聯網必將乘風破浪,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注入磅礴的數字動力。(圖/文 刁麗麗 支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