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泡一壺?茶,靜坐在古運河畔。時間在走,視線成畫。這一刻,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歲月靜好的模樣。
來無錫,怎能不逛南下塘?這里既有千年運河的滄桑,也有市井煙火的熱鬧。在南下塘街134號,這家被央視拍過兩次的茶館生動詮釋了:“小茶、小曲、小菜”里是無錫人幸福的小日子!
走進茶館,復古的氛圍,清雅的茶席和四處搜尋的老物件,呈現出尋常江南里踏實過日子的情景。“無錫人自古就愛喝茶,一杯清茶,幾樣茶點。這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文化。”無錫阿福茶館主理人馬軍這樣說道。
馬軍愛喝茶,也懂茶。他說茶這東西,“一碗見人情”,暖心得很。無錫最負盛名的本土茶葉是陽羨雪芽、無錫毫茶與太湖翠竹。其中,陽羨雪芽歷史最為悠久,在古代被列為貢品。
我們以茶為媒,很快變熟絡起來。這時耳邊傳來一陣婉轉、清麗的唱腔,清新的茶香與吳音交融,讓我一不小心沉浸在江南的含蓄與靈秀中。
馬軍解釋說:“你看到的錫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江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茶館不僅提供一個喝茶的場所,還著重賦予茶戲曲表演,通過融入本地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元素,使得無錫地方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茶客在這里將品茶變為享茶。”
閑時,來這里喝茶嗑瓜子聽曲;飯點,吃無錫菜看戲。茶客們在“茶、菜、曲”三部曲中,品嘗原汁原味的無錫味道。
茶館坐落于古運河畔,望向窗外,就是一幅“江南水弄堂”的絕美畫卷。這條貫通南北的“黃金水道”,與茶有著不解之緣。自古以來,依靠古運河,無錫有書碼頭、泊碼頭還有茶碼頭。據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惠山古鎮的惠山茶會,把特別喜歡的竹爐帶回了北京。清朝,整個江南的茶文化是全國的第一高地。此外,大運河將茶從南方運往北方,成為茶葉北行、茶風北漸的便捷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運河不僅是茶葉運輸的重要通道,也是茶文化流通的必經之路。
泱泱運河不僅是糧食與貨物的動脈,更是一條流動的“茶路”。運河的水韻不僅散發出濃郁的茶香味,更滋養著運河沿線市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