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泱泱,澤潤千里。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借助大運河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旅游休閑為形態,以風土文化為靈魂,將靜態的文化遺存,轉化成動態的活力運河,在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大運河百里畫廊淮陰段主要位于淮陰區南部,范圍從五河口至洪澤界,全長約23公里。來到大運河淮陰段的最南端高家堰鎮,這座古鎮千年來接受著大運河的澆灌和滋養。2018年,高家堰鎮保護性修繕古高家堰(洪澤湖大堤)、鎮水鐵牛、乾隆御碑、石工墻等世界文化遺產,建設治水文化館和高家堰文化遺產公園,開發古鎮老街,將古鎮打造為高家堰文化旅游區。如今的高家堰鎮煥然一新,古色古香、風景宜人,農田、人居、古堰交相輝映。
跑馬場、越野車基地、滑翔傘基地等一批游樂項目紛紛入駐,成為周邊有名的鄉村休閑旅游打卡點。“牛牛樂園”主題園區就坐落于此。走進園區,只見一方開闊的草坪上,支起了帳篷和天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游玩,享受休閑時光。“這里空氣好,環境優美,親朋好友一起過來燒烤、玩樂,還是挺好的。”市民劉先生表示。該園區占地約2000畝,栽植紫薇、櫻花、巨紫荊、繡球等各類經濟苗木7萬余株,擁有兩條科幻景觀和影視體驗區、創意集市區、親子樂園區、科普研學區、農事體驗區、國防軍事體驗區六個核心片區,集繽紛康養林、民宿、文旅項目、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等為一體,極大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更新。
沿著運河北上,南陳集鎮壽塘村的水果玉米迎來了豐收。走進壽塘村的水果玉米種植基地,只見一排排水果玉米傲然挺立,村民們穿梭于茂密的玉米林中,忙前忙后地采摘、裝袋、搬運、裝車……現場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運河兩岸的土壤肥沃,非常適合各類農作物種植。我們村一共種植了200畝地的水果玉米,今年畝產能達到3000斤。其中有部分還利用連棟溫室大棚進行種植,延長了玉米的采收期,提高收益。”壽塘村的黨總支書記陳瑩瑩高興地說:“我們村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32萬,今年已經達到51萬了。同時可帶動季節用工20余人,增加群眾務工收入10萬元左右。”借助“百里畫廊”建設契機,壽塘村積極探索“村集體+合作社+基地+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村里不僅有水果玉米,還有小蘭西瓜基地、碧根果育苗基地、稻米種植基地等,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最能享受到產業發展成果的還是農民。古清口街道辣樹村的辣椒大棚內青椒掛滿藤蔓,十多名工人正忙著采摘、裝袋、搬運,現場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我們歲數大一點的人也可以來干活,一天大概100塊錢。家里的土地也包給人家種辣椒了,每畝地大概千把塊錢吧。”前來幫工的李大爺告訴記者。目前,古清口街道共有辣椒種植戶350多戶,種植面積超5000畝,年產鮮椒約50000噸,帶動50多名村民就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近年來,淮陰區以“百里畫廊”建設為契機,推動百里畫廊沿線區域“三級先導”農業產業聚集,著力打造綠色蔬菜、規模畜禽、優質稻米3個特色產業,重點推動“瓜、椒、藕、菇”等生產基地提檔升級,加快萬畝蔬菜保供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建設,積極構建“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提高產業整體經濟效益。
下一步,淮陰區把“百里畫廊”建設與“三級先導”工程、全域旅游創建、公共空間治理緊密結合,共同推進。緊緊錨定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目標,在二河沿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化旅游發展布局,高質量繪就美麗畫卷。在富民壯村方面集聚力量,有效利用淮陰記憶、淮陰元素,積極擘畫百里畫廊人文盛景,再續鄉村振興新輝煌。(王榮榮 劉須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