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灌西鹽場,由11500畝鹽堿地綜合開發的“海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萬畝海水稻為大地披上了一襲金色的新裝;在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蘇打鹽堿地萬畝核心示范區水稻迎來豐收……昔日白花花的“不毛之地”,通過技術改良治理,如今長出了金燦燦的稻麥。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鹽堿地是我國耕地擴容、提質、增效的重要戰略后備資源,是我國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時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用科技賦能農田、種子、農機等要素,向鹽堿地要糧食產量,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礎。我國鹽堿地的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約5億畝。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出臺《關于加強鹽堿地治理的指導意見》、安排專項資金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退化耕地治理、在北方地區大面積開展土壤鹽漬化治理示范等。到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我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我國將繼續充分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將測土配方施肥、高質高效栽培管理、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生物改良土壤、培肥提質等各類資源要素向項目區集聚,更好地筑牢糧倉“耕”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穩定提高糧食產量,關鍵在于推動種業技術創新,提高種子的質量和豐富種子的種類。“十三五”時期,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2022年,我國啟動了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核心種源和新品種培育、丘陵農機等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當前,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必須堅決打好打造種源科技鏈、打造育種產業鏈、打造種業創新鏈“組合拳”,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農機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實施農機裝備轉型升級行動,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生產機藝融合試點示范,加快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當前,從白山松水到黃土高原,從長江之濱到黃河兩岸,各類現代化農機裝備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配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慧農機、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技術裝備應用到農業生產一線,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有力推動了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讓更多白花花的鹽堿地變成金燦燦的“良米倉”。(文/仲琴 圖/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