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張宇
- 時間:2025-01-13 15:26:57
現代快報訊(記者 盧河燕 史童歌/文 劉暢/攝)“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1月13日上午,南京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建鄴區代表團全體會議現場,傳來抑揚頓挫、韻味深長的吟誦聲。吟誦者是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校長何義田,之所以在會場吟誦古詩,與他帶來的建議有關。何義田建議,要積極引導“古詩詞吟誦”進校園,讓孩子們向古人學古文,在吟誦中感受古詩文韻律之美。
“2025南京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九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有效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這個任務的第一條就明確了要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審議現場,何義田講了一個故事,去年他和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家戴路青在一次活動中有過交流。出生于南京、工作在上海的戴路青問他:“何校長,你是搞基礎教育的,你認為我們南京人出門在外時的文化特征、文化定義是什么?”這一下把何義田給問住了,進而引發了他的思考。
何義田
“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瑰寶眾多。其中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璀璨的文化瑰寶就是詩人們在金陵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作。比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劉禹錫的《烏衣巷》、杜牧的《泊秦淮》、王安石的《游鐘山》等。”何義田說,文化創新必須靠文化傳承,做好文化傳承又與教育息息相關。他認為,南京人的文化印記要從小涵養。何義田此次建議“古詩詞吟誦”進校園,正是為了推動南京少年兒童從小接受這方面教育,涵養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講到這里,何義田現場吟誦起家喻戶曉的《烏衣巷》,贏得陣陣掌聲。“吟誦不僅是詩人創作的方式,也應該是古詩詞學習的方式,這觸及古詩詞的本質規律。吟誦還可以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通過音調的變化,讓作品更加生動,激發共鳴。”何義田補充說,這種將文字、聲音和情感融合的表達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古詩文的表現力。“同學們經過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古詩詞、古詩文的學習,打著節拍吟誦,掌握古詩詞基本的依字行腔、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吟誦規律,讓看起來枯燥無味的古文讀起來更有生氣,甚至會形成終生難忘的肌肉記憶。”
何義田說:“吟誦進校園將有助于改變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背寫抄默’這些一貫的教學方法,對中華古典文化的傳承大有裨益。由此,讓更多青少年通過吟誦,愛上古詩文、愛上漢語漢字、愛上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