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學期開學以來,揚州市多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家訪活動。通過家訪,老師們走進孩子們的家庭,家校之間搭建溝通、信任和合作的橋梁,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
“在時光的縫隙里找尋希望,這是我的總結。”文津中學時瑞云老師,對不久前的一次家訪記憶猶新。
時瑞云那一次家訪的對象,叫小雨。平時小雨挺懂事,經常幫助媽媽洗衣服、做飯,但是在校成績不理想。時老師走進小雨的家。小雨的媽媽,是名司機,一個皮膚黝黑,肩膀瘦弱的女性,卻扛起了整個家。
交流中,老師感受到了小雨內心的掙扎。因為學習基礎薄弱,他的學習成績不免被人調侃,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小雨漸漸打開心扉,訴說著他的困惑,以及對未來的規劃。他渴望通過學習和鍛煉,實現自己的價值。
“目標太大,往往讓人望而卻步。‘好好學習’不如改成‘今天,我要把這首古詩背會’。” 時老師建議他將目標細化,合理分配學習和鍛煉的時間,定下小目標,一步步實現。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與家長和老師溝通。
時老師還站在小雨的角度,告訴他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困難要學會冷靜思考,用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被負面情緒所控制。鼓勵他主動與信任的成年人分享自己的困擾,無論是老師還是家人,都可以成為他傾訴的對象。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傾聽,被理解,被鼓勵。在生活的縫隙里,我們總能找到希望的光芒,只要我們愿意彎下腰,去傾聽那些最微小的聲音。”時老師說。
“好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好家庭
“一個‘好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好的家庭。”邗江中學(集團)北區校維揚中學楊娟老師對家訪有這樣的體會。
一走進杭陳睿同學的家,班主任楊娟就被溫馨而有序的氛圍所感染,家中布置簡潔大氣,各類書籍分門別類整齊地擺放在書柜里,透露出濃厚的文化氣息。
杭陳睿父母言談舉止中透露出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孩子成長的關心。在交談中,楊娟也深刻感受到杭同學父母的教育理念,他們尤其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他們鼓勵孩子多閱讀、多思考、多探索,而不是僅僅追求分數的高低。
“這種開放、包容的教育方式,讓杭同學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從容。” 楊娟被杭同學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所打動。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這種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為孩子提供了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讓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堅韌執著的品質。
“家訪不僅讓我對學生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在教育理念、家庭氛圍以及孩子成長環境等方面有了諸多感悟,受益匪淺。” 楊娟老師說。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方式。”文津中學李康晨老師對家訪,有這樣的體會。
在對班級小明同學的家訪中,孩子興奮地分享著他的假期經歷,對生活的熱愛讓老師深感欣慰。然而,在談及學習時,小明的眼神就會不自覺地飄向他的父親,而父親則只是簡單地回應幾句,沒有過多的展開。李康晨感受到他與父親之間微妙的緊張氛圍。
交流中,小明告訴李康晨,父親總是希望他多學習,課余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少了些自由探索的時間,這讓他感到有些壓抑。他渴望在學習的同時也能享受童年的樂趣,而不是整天埋頭于書本之中。
家訪中,小明父親耐心地傾聽小明的想法。雖然他們的對話中仍然夾雜著一些分歧和爭執,但老師能感受到那份久違的、真誠的溝通正在逐漸建立。
在這個過程中,李康晨適時地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議和看法。他強調了平衡學習與玩樂的重要性,同時也鼓勵小明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對于孩子父親,則建議他多給予小明一些理解和支持,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方式。
“在家庭中,有效的溝通是連接親子關系的橋梁,它能夠消除誤解,增進理解,讓雙方都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李康晨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