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余爽
- 時間:2025-03-10 15:00:04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全國兩會期間,如何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代表委員高度聚焦的議題,從產業振興、人才培養,到鄉村文旅融合,他們積極建言獻策。
楊恒俊代表
【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
全國人大代表楊恒俊:
推進農業產業化,讓村子增收入、增效益、增活力
近年來,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從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心村”,蛻變成為留得住人才、辦得好產業的富裕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強村之路,村民們的口袋鼓了起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后續村子的發展思路是什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說,下一步,還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從田里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要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品牌,使農產品能夠賣出好價錢,從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過程中,老百姓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生活水平也會顯著提升。
魯曼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魯曼:
建議立法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確保鼓勵政策含金量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黨總支書記魯曼所在的村子,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示范村”。產業興旺才是鄉村振興的里子,為了讓更多村莊像陳甲村一樣蓬勃發展,魯曼今年準備了關于加強鄉村產業促進法立法工作的建議。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在上述建議中,魯曼最關注的方面是人才的保障。近年來,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回歸鄉村,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這些政策不僅涵蓋了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硬件”支持,還注重搭建創業平臺、優化營商環境等“軟件”服務,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
她認為,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亟須上升到立法高度加以調節,以確保連續性和穩定性,讓農村成為充滿機遇的“新藍海”,也讓更多的“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楊永代表
【培養新質農業勞動者】
全國人大代表楊永:
打造“田間課堂”,加快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岐山村黨總支書記楊永表示,在走訪調研中,深刻感受到農村人才短缺成為鄉村發展的瓶頸。當前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新型人才培養仍面臨一些困境,如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致使部分關鍵技術研發滯后、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存在脫節現象等。
對此,楊永建議,要高質量培養新質農業勞動者。在教育體系構建上,高等院校應發揮引領作用。優化農業相關專業設置,開設農業人工智能、農業大數據分析等前沿課程,打破學科壁壘。
同時,各高校通過組織實施農業人才對接產業鏈行動,將學校的組織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等有效聚在產業鏈上,融在產業鏈上,加大產教融合的場域和深度,面向農業產業一線了解最新技術,不斷完善人才培育方案,優化專業建設內涵,不斷提升新型農業勞動者的核心競爭力。
楊永說:“建議創新打造‘田間課堂’,讓鄉村人才在實際操作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理念和創新精神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打破時空限制,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廣大農村地區。”
他還建議政府應出臺人才補貼政策,對投身農業新質生產力領域的人才給予生活補貼、住房補貼等,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施衛東委員
【推動鄉村文旅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施衛東:
深層次激活鄉村新業態,推動鄉村文旅融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咖”從田間地頭“長”出來,還有“村超”“村BA”……以“村”命名的鄉村新業態不斷出現。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鄉村開起了咖啡店,能讓游客在路上、在鄉間停下來喝一杯咖啡,感受鄉村的獨特風貌,成為一種場景化的旅游新業態。”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南通大學教授施衛東認為,小小的“村咖”不僅成了鄉村文旅的“流量密碼”,也是鏈接城鄉的消費新場景,為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創造了新機遇。
“網紅”如何“長紅”?對此,施衛東認為可以從改革、人才、利益等多方面下功夫,從深層次激活鄉村新業態,提振消費活力。
在改革方面,鄉村可以依托天然的資源稟賦,盤活閑置資源,推進上下游拓展,注意錯位競爭,打造“一村一品”。在人才方面,比如制定青年人才支持政策,在住房、創業、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務大餐”,吸引一批有情懷、懂妙招、眼界廣的青年、市場主體駐村。“另外,建議更多鄉村新業態將運營思維植入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等環節,整合項目、平臺、人才等資源,多方合力。”
陳澄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陳澄:
培育城鎮鄉村小劇場,打開思路拓寬視野
“今年我帶來的是大力推動鄉鎮小劇場建設的建議。之前我也提出過相關方面的建議,現在一些地區已經有改善了。我認為,小劇場應該‘遍地開花’。”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淮劇博物館演員、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兼)陳澄一直積極探索淮劇的創新發展之路,今年帶來的建議是希望大力推動鄉鎮小劇場建設。
陳澄在巡演與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城市大劇場建設較為完善,也確實帶來了許多高規格的精彩演出。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小劇場太少了。在規模體量、受眾群體、演出形式方面,小劇場呈現出與大劇場完全不同的特質。“小劇場資金投入少一些,而且相對規模小、空間設置更靈活,可以開展一些沉浸式演出。”陳澄表示,小劇場可以打開思路、拓寬視野,開展各種類別、各種形式的聯動式展演。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裴詩語 吳嫣然 徐蘇寧 盧河燕 劉偉娟 徐紅艷 徐夢云 王益/文 蔡玥 袁俊帆 張浩然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