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高霞
- 時間:2024-12-18 12:57:31
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核心要義之一,就是“富”。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這十年,大張旗鼓、濃墨潑灑又以內在邏輯環環相扣的,就是從“富”到“更富”。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
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追求的目標。
在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之后,人民體會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豪邁。
在江蘇,“強富美高”既是一場宏大的“造富”工程,也是一場詩意的踏歌行。
“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千年前,白居易的詠嘆,讓后人感受到了“蘇民富”的厚重意蘊。詩人不知道的是,今天,“蘇民富”更顯萬千意象。在鹽城,響水西藍花打響品牌,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在鎮江,茶為媒,讓生態南山不斷圈粉;在徐州賈汪區,香包成了“文化記憶包”“鄉村富裕包”;在南京高淳漆橋街道,雙游村搭上電商東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10萬元;在連云港東海縣,穿戴甲產業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群眾的錢袋子鼓了,就有了安全感和自在感,對詩和遠方的期望就會濃起來。
百姓富,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其要旨就是讓百姓富起來,過上更幸福的日子。十年來,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生動詮釋了以“百姓富”為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的大格局。
百姓富,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的境界。一語“安居樂業”,道破“安樂”的內涵。只有物質生活的豐腴,沒有精神生活的滿足,這顯然不是民生幸福的應有之義。唯有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擁有豐厚的資源,群眾的獲得感才會更大。
在江蘇,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引發一場共鳴:博物館熱、書展熱、讀書熱,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升華。江南文脈,源遠流長。長江兩岸,更有弦歌聲聲響起在人心深處。
百姓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觀。“小康路上一戶不少、一個不落”,讓江蘇人品嘗到了共同富裕的甜蜜。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11:1,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讓全體人民都享受到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可喜成果,江蘇做到了。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百姓富”充滿了樸素而睿智的哲理,也充滿了夢想的無窮張力。面向未來,只要我們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民情民意描繪發展畫卷,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讓“百姓富”更上一層樓,就一定能讓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日子。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