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任紅娟
- 時間:2025-03-05 12:28:22
榜單是透視區域發展的一扇窗口。2024年,南京棲霞區位列2024賽迪創新百強區第56位。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態勢愈加明朗。從榜單中,我們可以觸摸到棲霞爭先進位的密碼。
?△棲霞區
搶注新興領域,“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棲霞主動布局,力求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尋找突破口。
“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下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越來越多民營企業以創新為引擎,在這一賽道上加速競跑。棲霞區正在尋找怎樣的歷史坐標?
2018年,國內唯一以“圖靈”命名的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圖靈研究院”)落地棲霞中國(南京)智谷(以下簡稱“智谷”)。棲霞區政府專門成立了專班——“圖靈服務小組”,全面發力,從前期落地的繁瑣手續,到后續發展的各類難題,均悉心應對。不僅為研究院提供長達5年的免租載體空間,給予定向扶持資金,還創新性地以入股形式與研究院達成深度綁定合作,事無巨細且高效地推進研究院建設,也彰顯出棲霞區擁抱人工智能產業、呵護其發展的決心。
?△中國(南京)智谷
記者了解到,自圖靈研究院成立6年多來,已孵化和投資企業超過60家,光落地在棲霞的孵化企業就有近30家。智谷也早已成為人工智能企業開枝散葉、聚沙成塔的搖籃,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500家,引育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及院士、教授等為代表的人才超百名,現有人工智能研發人員5000余人。
根據2025年棲霞區政府工作報告,該區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大模型產業集聚區,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企業達600家以上,核心產業收入突破150億元。與此同時,還將瞄準低空飛行服務、無人機、激光通信等領域布局低空經濟,豐富應用場景,搶占新賽道。
厚植創新土壤 為高校和企業雙向選擇提供“超級市場”
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
眾多高校、20萬師生、45名兩院院士、1800多名高層次人才、19個雙一流學科……作為江蘇省科教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近年來棲霞區厚植創新土壤,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增量”。
以往談科技成果轉化,常常提及“打通最后一公里”,“踢”好產業化前的“臨門一腳”。事實上,概念驗證這個“最初一公里”也同樣重要。
2024年,棲霞區與高校共建概念驗證中心,其中入選省級1家、市級4家。其中,南京大學概念驗證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大健康三大產業領域,建立完善項目篩選、培育、投資、市場化運營流程,加速推進創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進程,成立項目扶持基金、概念驗證先導基金,同時引入社會化資金用于扶持初創期企業發展。目前已有22個項目獲得資金資助。
創新成果由書架走上貨架,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棲霞區、南京經開區、仙林大學城出臺了深化校地融合行動方案及一攬子政策保障措施,助力校地融合各項政策精準直達,抓住部省共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機遇,服務1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序重組,并著手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仙林中心建設。一系列舉措,為高校和企業雙向選擇提供了“超級市場”。
2018年、2024年,棲霞區兩次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區”稱號。
用好人才資源 “科技副總”助力企業技術攻關
在培育科技企業的過程中,科技人才資源為企業實現創新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在棲霞,高校里專注學術研究的教授、講師也可以擁有雙重身份,與企業雙向奔赴,成為企業里的“科技副總”。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安全專業負責人、教研室主任史律就是眾多“科技副總”中的一位,他正在南京昌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職,憑借自身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為企業解決諸多關鍵技術難題,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加速器”。把DeepSeek接入到企業目前的代碼開發工作上來,是眼下史律著手在做的事情。“目前我任職的企業屬于傳統的集成商,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提高企業科技含量,提升核心競爭力。”史律說,他還打算為企業打造“代碼倉庫”,提高代碼的復用率。在史律看來,到企業任職是一件雙贏的事。把研發課題、科研成果帶到企業生產第一線,可以幫助企業研發新型產品、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效率水平。“企業端受益,高校端也同樣是受益者。”史律說,作為教師,可以讓這些生產一線的案例回歸教學,讓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這是產教融合的最生動實踐。
目前棲霞區已累計聘請100多位高校高層次人才前往康尼機電、海陵藥業等重點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帶領科研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培育創新主體 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500多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
近年來,棲霞區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搶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機遇,深入實施“初創—科小—高企—瞪羚(獨角獸)”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大中小科技企業創新矩陣梯次并進,進一步加速打造雁陣式科技企業矩陣,推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高成長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態勢。
2024年,棲霞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500多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3家。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5家。
?△港機重工
比如南京港機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港機”),2024年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買門機就到南京港機”是無數港口企業對南京港機的高度認可。創新是棲霞的底色,也是南京港機做到“單項冠軍”的秘籍。公司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智改數轉”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每年都有新款產品面市。如今,其拳頭產品港口門座起重機已經遠銷東南亞、非洲等16個國家和地區,在港口門座起重機細分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通過“智改數轉”煥發新生,得以在更大的舞臺上大展身手。據統計,“智改數轉網聯”已覆蓋棲霞154家企業。2024年,新認定的省級智能工廠有6家、智能車間有9個,南京經開區還入選全省首批“萬兆園區”。
在惠企制度上做“加法”,在審批流程上做“減法”,在服務方式上做“乘法”,在解決企業痛點上做“除法”。棲霞區也通過不斷提升“硬實力”“軟環境”,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讓企業輕裝上陣、加速“奔跑”。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季雨 徐蘇寧